“资源型产业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创新团队从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民族学多学科方向,基于可持续性科学理论,重点围绕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与政策、资源富集地区经济治理与制度设计、源富集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产业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等问题展开研究。
“资源产业与经济创新团队”的形成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发展的特征有着直接地关联。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了对资源的巨大需求,这一方面推动了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成为整个国家甚至全球所必须面对的难题,寻求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式成为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资源产业与经济创新团队”是在试图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资源产业与经济创新团队”带头人——郭晓川教授从1998年起就开始关注资源型企业的发展问题,以其2000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技术化成长模式研究》为起点,逐渐开展对资源型企业、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2002年后内蒙古以煤炭为代表的资源型产业开始出现快速成长,资源富集地区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龙头,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问题,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本创新团队初期聚集的成员开始关注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先后多次对资源型企业进行密集调研,并以内蒙古地区和内蒙古的资源型产业为典型案例开展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研究。“资源产业与经济创新团队”从2007年开始产出系列有关资源型企业战略和技术创新、资源型企业资本化、资源型产业集群、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内蒙古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的成果,2007年至2012年获得相关主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软科学项目2项,并以此培养了一批科研教学人员,提出了多个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专门对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团队。
2007年内蒙古大学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共同组建“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中心重点开展内蒙古草地畜牧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内蒙古资源富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性研究、内蒙古资源与能源产业的可持续性成长模式研究、内蒙古生态、环境、经济、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引进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邬建国教授与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开启了团队国际合作研究进程。2010年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成立了“中日共同GIS应用于地域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应用GIS技术开展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2012年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共建“中英企业数字实验室”,引进对标分析系统开展资源型企业研究,同时开始起步新技术革命对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上的国际合作一方面强化了团队研究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的理论基础、丰富了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开辟了团队研究成果与国外学者的交流渠道。
2008年“资源产业与经济创新团队”建设的“内蒙古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0年郭晓川教授的论文“资源型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发表于人民日报理论版,同年出版专著《内蒙古矿产开发与草原生态服务互动关系研究》,2012年“资源型产业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高校工程创新团队,2012年底此团队入选2012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标志着团队研究地位的确立,成为我国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力量。
“资源产业与经济创新团队”以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汇集了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和民族学等各学科人才,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本创新团队由五个层次构成,团队负责人、团队骨干成员团队主要成员、团队关联成员和团队海外成员,其中团队骨干6人,分别来自于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理论经济学学科,是团队主要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团队主要成员8-10人,隶属于各主要研究方向;团队关联成员15-20人,与团队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学术合作拓展了团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团队的海外成员4人,主要为本团队依托和构建的三个主要海外合作项目的海外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