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是在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党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优势,整合资源的原则,根据自治区关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九个一批”工程的总体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组织申报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工程安排,经过专家组严格评审,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内蒙古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成为自治区首批确定的七个研究基地之一。
内蒙古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以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为主要依托,以其突出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特色,研究区域和地区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规律以及促进经济与企业发展的制度及政策。经过多年相关研究的积累,形成了六个特色鲜明、指向性强的研究方向。
方向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赵海东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申请获批。
方向二: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钱贵霞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申请获批的各类课题的科研经费三年累计47.7万元,配套经费约30万元。
方向三: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以郭晓川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申请获批的课题的科研经费三年累计293.6万元,配套经费约56万元。
方向四: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以颉茂华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申请获批的课题的科研经费三年累计48.16万元,配套经费约6万元。
方向五:区域经济发展与民生有关系研究。以杜凤莲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申请获批的课题的科研经费三年累计208.6万元,配套经费约29万元。
方向六:区域经济政策支撑系统研究。以马占新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申请获批的课
题的科研经费三年累计72.5万元,配套经费约7万元。
基地围绕党和自治区有关方针、政策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力求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地
组织科研项目。
以创新为引领,构筑基地的开放性研究机制
三年内六个学术团队申请的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累计数量已经远远领先于区内其他院校,2011年更是创下单年获批6项国家自然基金历史记录,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基地研究团队的科研整体已达到自治区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不仅有力推动了我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特别突出的是基地研究团队将六个研究方向与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紧密结合,积极拓展与政府、企业合作渠道,与内蒙古许多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基地在为内蒙古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形成国际化网络交流平台,推进多元开放基金项目运行
随着对外交流合作规模的增长,基地成为更加社会化、国际化的开放式基地与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与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基地已建立起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集空间信息、区域信息于一体的数据库,全面收集和整理与内蒙古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信息资料。
重点培养人才,凝炼科研团队,支撑学科建设
依托基地,本科生采取加大主干基础课教学改革力度,通过拓宽专业范围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经过三年的建设,全方位地为自治区资源型产业与企业培养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人才,实现了本科、研究生、师资科研三个方位的立体化化的培养模式。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是基地的重点之一。为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提升学位层次强化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团队成员从2008年的22人增加到2011年的29人。其中正高职称比例从55%下降到39%,副高职称比例从27%增加到35%,博士学位比例从60%上升到80%。依托基地,2010年少数民族经济获得博士点授权,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获得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
完善基础设施,为开展科研调研工作创造条件
2009-2010期间,基地围绕课题项目购置了国内新近出版的关于可持续发展以及相近学科的研究成果、图书资料和电子数据库,基本建立起一个完备的集学术资源、信息资源于一体的网络信息环境。
文献资料中心包括图书文献、国外、国内期刊资料、光盘资料等,为基地的研究提供一手资料。电子资源库通过数据库购买和自建数据库全面收集和整理与内蒙古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信息资料。
建设目标 | Construction target
基地是依靠基地的研究平台,以“课题带动科研”的运行方式为基础,建立以“面向社会开放、与各部门联合、多学科互动”机制带动整个研究基地的运行工作。整合各方学术资源,从多学科、多领域组织研究团队,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为导向,以重大课题、方向课题、横向课题为纽带,实现基地“成果库”、“人才库”、“信息库”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