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对科技创新绩效和机理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和研究,有助于提高科研决策与管理水平,有助于将具体科学技术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更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
针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定量分析少、缺乏国际可比的宏观层面绩效评估指标等问题,《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从信息计量的角度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参考,对我国科技创新绩效和机理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定量评价和分析。《科技创新绩效与机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科学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科学研究产出特征、科学合作和科学研究影响力三个方面,对我国在新兴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科学创新能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其研究成果的科学影响力或国际认可度还比较低。此外,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正加强国际合作,越来越多地参与和融人到生物信息学的国际主流研究中。
第二,从网络的视角出发,以当前国际上科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Hirsch指数文献形成的大规模引文网络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厘清该研究领域发展的主要脉络的基础上,以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结构声望(Structural Prestige)理论为依托,建立评价基础研究影响力的新指标——结构声望指标,并验证了其评价科学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或价值方面的有效性,从而为传统的基于引文分析的基础研究影响力评价方法注入新的元素。
第三,引入基于专利引文分析的新指标——专利h-指数,并把它作为测度专利重要性或者影响力的代理指标。通过对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验证表明:专利h-指数确实是一个简单且有效的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最后,本文以信息通讯技术领域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运用专利h-指数对我国企业或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影响力进行国际比较研究。
第四,基于标度无关性指标,结合我国的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规模效应对创新系统绩效测度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揭示出我国GDP、科技经费投入、人口等系统规模要素的增长对科技创新绩效的非线性作用,进而对我国科技创新的相对绩效进行了评价,并得到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五,将标度无关性指标引入到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中,在非线性视角下从科技创新投入(R&D经费)、产出(论文、专利)与经济规模之间关联的角度构造标度无关性指标,进而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相对绩效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工作不但扩充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也为决策者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六,从一个新的视角构建科学知识扩散的网络模型,即具有时间维度且面向个体的网络模型,并且以当前国际上科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领域——Hirsch指数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模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而非传统的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从真实的扩散网络出发,充分还原组织中个体的差异性,能够直观、鲜活地再现科学知识在网络中随时间的扩散及演化过程。同时,也为隐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
第七,利用专利文献中的非专利引文,特别是非专利引文中的科学论文引文,作为衡量科学与技术之间联系的指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科学期刊形成的网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技术领域具有不同的科学基础,它们主要是由各种专业性期刊和三种著名的交叉学科期刊:PNAS,Science和Nature组成。此外,无论是哪个技术领域,PNAS,Science和Nature都是专利发明者和专利审查员最经常翻阅的期刊。
第八,基于专利合作发明信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知识交流模式的变化和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多年来,我国创新系统中三种知识交流的规模虽有显著提高,但知识交流的活跃程度却不容乐观。较多的互动发生在同区域内,区域间的知识交流明显不足。各省份的知识交流严重不平衡,经济发达省份知识交流最为频繁,经济欠发达地区知识交流极度匮乏。本书由高霞著。